“好的”“我知道了”“马上去做”……孩子嘴上答应得很痛快,却依旧我行我素,直到被家长再三提醒、催促甚至警告,才不紧不慢开始行动。“句句有回应,事事在拖延”,家长对此又急又气!
讲述:孩子光说不做,太急人!
田女士最近很上火,上三年级的女儿齐齐越来越不听话了。齐齐的不听话并不是事事顶撞家长,处处跟家长作对;恰恰相反,对爸妈的提醒和要求,她都答应得很快,但在行动上却慢了好几拍,甚至有时爸妈提醒她好多次,她才开始行动。
田女士说,晚上完成作业后要准备好第二天上课的学习用品,然后去洗漱睡觉,这件事齐齐以前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她做这些事情却变得拖沓起来。晚上写完作业、完成复习已经9点多了,可她不抓紧时间整理书包,而是去干其他闲事儿,我一提醒,她立刻就回应我“好的,我马上去做”,嘴上这么说,却一点儿没行动,不是摆弄发卡、喝口水,就是拿张白纸画几笔,最后还要玩折纸,书桌上的课本、文具依旧是横七竖八地放着。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这孩子光说不做,愣是等闲事忙够了,再慢悠悠地开始干正事,简直让人着急。
建议:明确行为规则,避免过度管束
12355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说,对家长的要求和建议,不少孩子虽然虚心接受,满口答应下来,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一再拖延,迟迟没有行动,这种情况实际上体现出孩子自我认知的消失。孩子做事没有计划,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慢慢就会形成对家长的依赖。为了让孩子提高行动力,家长要避免过度提醒,多让孩子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
东玉林老师建议,家长可以用“明确的规则”代替喋喋不休的提醒,当孩子缺乏行动力的时候,首先家长要坚持“事不过三”的教育准则,不迁就孩子。第一次是正面提醒,第二次是严肃警告,如果第三次孩子还没有行动,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通过“事不过三”的教育,让孩子明白行动要有边界感的道理,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家长要明白“对孩子管的越多,孩子能力丧失的越多”的道理,当孩子光说不做的时候,家长也要坚守原则,坚定地对孩子懒散、过分依赖家长的行为说“不”。最后,家长不要过度管束孩子,当孩子行动力差时,如果家长一味高压命令孩子,往往会让孩子心生反感,变得爱顶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据《今晚报》贾林娜 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