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百灵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灯火可亲

●赵自力

灯火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看见了灯火,就看到了希望。

小时候记忆很深的部分,大半与灯火有关。那时候还不经常有电,每到傍晚,就下意识地扯下电灯开关的拉线。“咔嚓”一声响,有电了,就觉得格外欣喜,那弱弱的灯光驱散了黑暗,给人无尽的安慰。作业不多,放学时趴在田埂上早就做完了。晚饭也吃得早,免得浪费电。天还没怎么黑全家都出去玩,大人去闲聊,孩子们去瞎跑。天暗了才回家,拉亮电灯,马上睡觉。那时,觉得电金贵金贵的,舍不得一点点浪费。

停电是常事,我们早已习惯了。没电的村庄到处黑黝黝的,连鸡鸭也变得格外安静。蜡烛是买不起的,一晚上一根,确实太奢侈了。条件好的人家点起了煤油灯,尽管不是很亮,起码让人眼里看得到光亮。于是,大人们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嬉戏,日子倒也静谧而美好。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在学校寄宿,那时也就10岁左右。晚上上晚自习时停电了,老师就让我们在操场上玩。后来,老师说可以到山上捡油桐籽,用铁丝串着可以点燃照明。于是,我们白天捡了好多,晚上停电了就烧油桐籽。那火很大,非常明亮,看书写字一样不耽误。外面漆黑一片,教室里却灯火通明。不过,第二天一大早洗脸时就会发现,鼻孔里都是黑的。原来油桐籽火大,烟也多,鼻孔不黑才怪呢。即使这样,没电的夜晚,我们仍旧喜欢点燃那油桐籽。摇曳的火光映照在脸上,让人看起来格外生动。

读师范时,有年放寒假,为了节约十几块钱的路费,我和几个同伴相约走回家。当时高估了自己行走的速度,等天完全黑了时,距离家还有一大截。没有手电,只有微微的月光,山路弯弯曲曲、隐约可见,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的,我们开玩笑说“走路像跳探戈”。那时,如果突然看到了灯火,哪怕是一盏如豆般大的小灯,心里也是无比温暖。好在沿路有一些村庄,有村庄就有灯火,哪怕不那么亮,也能够照亮我们回家的路。在寒冷的夜晚行走,偶尔看到一盏灯火,再听见几声犬吠,心里就觉得格外亲切。

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的,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有多晚,有盏灯火为你而亮,那无疑是一种幸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