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
近期,路遇熟人,总是笑咪咪地问我:“回来了?总也见不着你呢。去姑娘那边了吧?这会儿天冷了,怎么没再去姑娘那边呢?南方多好呀。”大约他们以为我已步入老年,守在唯一的女儿身边日常会有个照应。在他们的认知中,南方温暖如春,蔬菜、水果品种丰富而且新鲜,是比北方更为舒适的生活之地。
确实,与北方相比,南方的四季水果、蔬菜种类繁多,许多菜我都叫不上名字,此时也不冷,老家这边已连下了4场大雪,冬貌尽显,而我远在广东的小外孙在视频中仍穿着半袖T恤。
南方样样好,可我这棵生长于北方的老树却无法挪根移去南方。短暂小住几个月还好,时间久了,就心心念念地想回老家,多待一刻都仿佛是一种煎熬。老家这边散发出强烈的磁场召唤着我速速归来。不回我的心就无法安宁,会寻理由同女儿闹别扭。尽管回到老家也是我一个人独处,并无他人伴陪。然而,只有在老家躺到自己的床上,我才能睡上安稳觉,情绪也会份外稳定。
女儿在这方面则与我完全不同,从上学起她就想逃离老家。之前她隐藏着这个想法,从未让我察觉到过。直到她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才发现她对此蓄谋已久,一心只想离开老家,去南方谋求发展。
高考志愿表到手后,我的意见是最好报北京或东三省境内的院校,离家近、路费不多、回家方便。谁料她不容商议地直接驳回我的意见,理由是北方太冷,冬季漫长,一年中能穿漂亮连衣裙的时间有限,她才不要总穿得跟个豆包似的行走。
于是,她报了西南民族大学,那个大学在成都。大学毕业后她也不愿回北方工作,在北京虽然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到底还是找了位南昌人把自己嫁到南方去了。
南方,是她向往的生活之地。
我第一次去南昌湾里是在2019年的6月,那次去真的是喜欢上了南昌,植物、动物与习俗一切都令我感觉新奇并引起了我的细心关注。姐姐和姐夫去桂林游玩,特意拐到南昌湾里看望我们,评价是“这里环境真不错,好像是神仙生活的地方”。然而,等我同年11月中旬再去南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领略到南昌室内温度后,我对南方的好印象开始动摇起来。
南方人不糊窗缝,不仅任凭冷风从窗户的缝隙吹进屋子里,每天更要打开窗户,说要“透一透,让新鲜空气进来”。
我在室内穿着厚厚的毛衣、毛裤,来回走动时还好,一旦歇息下来,不一会儿就冷得瑟瑟发抖。我在室内甚至戴上了帽子来给头部保暖,不然引起鼻塞,顽固的鼻炎犯了就不好办了。
更冷的时侯会开空调或电暖器,然而,南方盖楼普遍墙体薄,根本不保温,关上空调冷气一会儿就漫上来了。空调一般都在卧室,走出卧室再进厨房,摸啥啥都是冰冰凉的。一碗热汤不立即喝,放一会儿就凉了。那种冷,真真是无处躲、没处藏。
在老家我已经多年不穿棉衣、棉裤了,而南昌的冬天不穿是不行的,毛衣透风,遮挡不住冷空气的侵袭,棉衣、棉裤才稍保暖些,因此特意买来棉服穿上。女儿不想在北方生活,不想穿得跟豆包似的,而南昌的冬天却只有穿得跟豆包似的才能御寒,只不过穿的时间短些罢了。
之前一直认为南方的消费比我们要省出很多,不像我们北方年年需交一笔取暖费。在南昌生活过几年算了一笔账,才知晓他们的花费比我们北方要高出一倍多。对电能的需求比我们北方也大出许多,夏季要开空调制冷,冬季要开空调制热。
而老家莫力达瓦,夏季最热之时也就短短一周左右,根本用不上空调;冬季供暖后,穿着薄薄的居家服在各个房间任意行走,去外面办事才会换上厚衣服,穿成豆包一样来保暖,进屋就要立刻脱掉厚衣服了,否则在屋里会热汗流淌成河。
若让我选择在哪里定居,我仍会选择北方老家,这里不仅有熟悉的生活方式与亲朋好友,更节省能源,无形之中会为保护自然环境出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