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百灵·美文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街时光

许婷 摄

●霍鹏熙

黄昏,在老街上散步,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喧嚣了一天的小城终于安静了下来。我从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漫步于塞上老街的街巷,温柔的晚风吹过脸庞,格外惬意。

我所走过的塞上老街是被誉为“四街八巷二十四院,半部呼市发展史”的核心区域。街道两旁错落分布着一些清末的古建筑和民居,灰墙黛瓦、古色古香,给小城增添了几分岁月沉淀的美。老街保持着古商业街的繁荣景象,全长380米,建筑特色鲜明,积淀着淳朴厚重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人间烟火的真情,见证着现代文明的时代变迁。走进老街,是聆听历史,是守护记忆,是寻找新的归宿。

老街有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路并不太宽。双脚踩在上面,那一瞬间像是时光穿梭而过,潜在心底的安心和温暖的感觉一下子涌了上来。余晖下的宁静和华灯初上的点点星光,默默地看着老街繁华于市、清浅于世,更增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慢”是老街不变的基调,走进老街里,时间好像变慢了一样,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街道两边的牛皮包、羊角梳、民族风首饰、古玩特产等商品琳琅满目。88处不可移动文物、37个非遗项目和16家老字号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这里的建筑文物静静矗立,这里的非遗手工艺人凝神创作, 点点滴滴无不透露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意。我边走边看,同时用手机拍了许多视频与相片,古老的青砖青瓦建筑,散发着沉静悠远的气息。浮雕壁画穹庐屋顶勒勒车箍,倾诉着小城历史的曲折幽深。还有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打卡拍照,与各色充满民族风情和历史感的建筑合影已经成为游客到塞上老街游玩的必选项。小店里每一件民族饰品都吸引着赞许的目光。有人细细品味,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讨价还价,还有人一心一意地临摹着……时光就这样停驻着,欢喜着,不知今夕何夕。很散淡,很青城。

“烟火气”才是老街的主旋律。每到夜晚时分,这里的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五颜六色的广告灯牌一起亮起,如五彩斑斓的霓虹装点着小城的夜空。蛋挞、麻辣烫、奶茶……各种小吃汇聚,民族的、通俗的旋律和对面烧烤摊的火焰一起跃动着、烟火着、活色生香着,演绎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也藏着浓浓的人情味。

焦红的鱿鱼还“嘶嘶”地冒着油泡就端上来了。不管了,先夹一块,一边呼呼地吹,一边放进嘴里,烫!香!好吃!惬意啊。点一份蒙古包造型的马卡龙、马鞍形状的奶皮子慕斯,欣赏着浓绿的树、粉艳的花,一方庭院清风打发夜晚的时光,吃着、听着老歌,痛快着,也怀旧着。再来一杯稀果羹制成的气泡水,慢慢喝着,刚刚好。

吃到舒服,带着惬意,继续游走在小巷,这一方世界里,有忙碌煮食物的小贩,也有闲度时光围坐听曲的老人;有睡眼惺忪的小孩儿,也有来去匆匆忙碌奔波的上班族。有人喝咖啡、喝茶,吃着披萨,不张扬地享受着情调,有人行色匆忙,无暇停留。这小小的角落,藏尽了人生海海,或忙或闲,在同一时候叙述着人生不同的故事。

老街的黄昏,处处皆景色。看灰墙黛瓦,枕河人家;听流水蝉鸣,市井喧嚣,老街也正以如旧的面貌迎接新活力。《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式演出、音乐美食季等新内容,新玩法、新体验不断上演,以从容淡定的风度,以温暖宁静的怀抱等待游客来邂逅一场清甜的缘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