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萱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处,有一座蜚声中外的昭君墓,现已更名为“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矗立在平畴沃野之中,远远望去,在翠绿丛林的掩映下,形成“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壮丽景观。传说到了秋天,周围叶黄草枯,唯独昭君墓上绿草茵茵,所以人们又称昭君墓为“青冢”。唐朝诗人李白“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塿。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等诗句都说明在古代昭君墓就已经美名远扬。
2000多年来,王昭君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关于王昭君的传说有很多,这些传说体现了各族人民美好的心愿。同样,历代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诗歌也很多。据统计,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多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王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出发,给予王昭君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50年代就盛赞王昭君是“为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陈毅、谢觉哉等同志都曾挥亳泼墨,写下歌咏王昭君的诗作。擅长古体诗的谢觉哉有一首《看昭君坟碑词有感》,诗曰:“昭君自请去和亲,俺答皈依志轶伦。万里长城杨柳绿,织成蒙汉一家春。”
1963年10月,董必武来到呼和浩特视察工作,在参观昭君墓所在地桃花公社时写下了“蒙汉人同社,桃花艳一乡”的诗句。后来,董必武又参观了昭君墓,在墓前的历代碑刻前沉思良久,回到宾馆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句《谒昭君暮》。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是歌咏王昭君的诗作中最好的诗篇。董必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给予王昭君正确的评价,并对王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高度赞扬。
如今,董必武的这首诗被镌刻成诗碑,立于昭君墓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名的6首《游昭君墓》中的一首“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也道出了民族团结的真谛。是啊,汉武帝雄才大略,武功盖世,但若与昭君相比,一曲琵琶弹奏出各族人民友好之音,造成汉胡边境50多年的和平局面,这功绩恐怕汉武帝也自叹不如吧!
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是啊,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心目中,昭君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民族团结的象征。现在,呼和浩特每年都要举办昭君文化节,目的就是要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