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呼和浩特·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5G赋能急救新速度

​呼和浩特移动打造“智慧生命通道”

从拨通120急救电话,到被送入医院的这一过程,被称为“院前急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伤病发生的瞬间与转运途中,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为后续的专业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

呼和浩特移动携手呼和浩特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对120急救车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不仅在车内配备了5G急救一体化车载终端和车载应急无线电台,还搭建了院前院内一体化应用平台,拉通急救呼救、120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五大中心的救治流程,实现急救流程的全程可视化跟踪和管控,攻克急救过程中的信息化痛点,显著提升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系统之间的系统效率。打造了“呼叫即定位、呼入即救治、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新模式,全力开启抢救生命的“加速度”。

精准锁定,实现现场急救“零等待”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病情严重、对路况不熟等原因,无法准确表达位置信息,导致急救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救治。急救指挥中心综合采用基站、短信、5G消息等多种手段开展呼入定位,锁定求救者来电位置,缩短地址采集时间,调度急救车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为呼救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实现“零等待”施救。

智驭全局,车院联动救援“加速度”

院前院内一体化应用平台整合了5G院前急救系统、院内急诊急救平台、和120中心调度的数据平台,实现呼和浩特市所有三甲医院数据的全面互联互通。急救车的出诊任务、车辆行驶轨迹、车内救治情况、接诊医院等信息可直观地展现在平台上,为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有力支撑,提高了急救响应的效率和精确度。

这在预警和处理群伤事件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假如连环交通事故致多人受伤,急救指挥中心可通过平台迅速派出就近的急救车辆,并根据各个医院抢救室的接诊动态、医生资源分布等情况,精准高效地匹配接诊医院,极大地缩短了救援响应时间,提高了伤员救治效率。

远程指导,开启高效急救“新通道”

改造后的5G救护车上,配备有车载监控视频、5G网关、身份证读卡器、除颤监护一体机、呼吸机、血氧仪等基本医疗设备。相较传统的急救方式,医护人员在5G急救车上就可以完成患者血压、血氧、心电等体征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录入,电子病历可实时传输至接诊医院急诊中心。对于重危患者,患者进入救护车就相当于进入了急诊科ICU,急救人员即可通过5G智慧网关,与院内专家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实时共享患者的各项检测数据,让医院专家能够观测车内情况,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提供高效、准确的救治指导。

无缝衔接,助力救治效率“新飞跃”

在转送途中,即开启了院内急诊与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急救通道,当救护车开抵医院,患者无需等待挂号和分诊,医生早已通过平台接收并分析了同步来的信息,并据此制定初步的救治方案,经过简单交接后,治疗随即展开。这种“人未到数据先行”的模式,可以为患者争取5—1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特别对于胸痛和脑卒中等病人来说,无疑是生命线上的关键一步。

据悉,呼和浩特移动已为全市56辆急救车完成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改造,将持续发挥信息化优势,助力在急救中心、医院、救护车间,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协作的高效健康智慧急救服务模式,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健康红利。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