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工作更舒心 生活更惬意 办事更方便

在青城,享受触手可及的幸福……

●本报记者 刘军

在温暖中醒来,窗外蓝天白云,飞鸟当空;早晚高峰出行,地铁、公交、自驾、共享单车,方便快捷;计划办理业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号受理”;结束一天忙碌,孩子们“蓓蕾”般的笑脸融化心田……

是的,面对市民对于自然、空间、便捷的种种需求,首府用一年又一年的创新、一年又一年的发展,全力为市民打造更好的城市、创造更好的生活。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城市建设的变化,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诚如市民们所言,我市坚持把城市建设与发展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立足自治区看首府、放眼全国看呼和浩特、走向世界看呼和浩特。

近年来,我市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同时,注重彰显人本理念、文化元素、生态特质和城市特色,关注民生,着力打造“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城市。

工作更舒心

在上海工作十多年的李元伟,目前已回到呼市自主创业,筹建自己的公司。李元伟何以最终选定呼和浩特?他给出的答案是:“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整个创业过程中,李元伟最大的感触就是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办事效率的便捷高效。

为更好汇聚各方优才,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今年,我市推进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探索“飞地引才”模式,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00名以上,打造全区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大力推进“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吸引4万名以上大学生在呼创业就业……打造“人才磁极”,激发创新动能;产业搭台,大项目“唱戏”;以“硬”治“软”,实现软环境建设“弯道超车”……

生活更惬意

今年,我市要完成三环路、海拉尔大街东西延伸段、巴彦路南北段地上地下收尾工程,建成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新建续建市政道路50条,打通城区“断头路”31条,实施主次干道街面整治28条,改造背街小巷140条;将完成309个老旧小区改造,7个棚户区改造;完成139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实施34公里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新建提升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300个、建设城市绿道200公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以上……徜徉青城街头,一条条宽阔通畅的街道,一片片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和绿地,每一处都彰显着现代都市的大格局、大框架。

也是在近几年间,首府市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老旧小区的私搭乱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器材、景观小品;困扰群众多年的跑、冒、滴、漏地下管线,得到了力度更大的改造……

“我把小区改造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很多人‘点赞’,我的一位外地朋友还留言‘处处见景致,处处见民生’……”说起这条“朋友圈”,家住赛罕区先锋小区的李国华大爷滔滔不绝。不只是李大爷,其他居民对于小区从里到外的蝶变都发自内心地慨叹。“本地人幸福,外地人向往”正成为他们的生活写照。

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家园正越来越美,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正越来越美。

办事更方便

近年来,我市以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需求为核心,以打造全区一流政务环境为目标,线上继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线下丰富拓展办事方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优化升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到今年年底前,除法律法规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情形外,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1000项事项实现“掌上办”;旗县区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深化呼包鄂乌“四城通办”,以“云见面”服务、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快推动呼包鄂乌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到年底前,640项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和360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呼包鄂乌“四城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不再“两地来回跑”。打造“就近办”服务新模式,通过“政银合作”的方式,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终端+银行网点”的政务服务新业态,今年在全市至少200个银行服务网点和社区(村)设置自助政务服务终端,5年内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家门口可办”。拓宽“同城通办”事项范围,今年推动市四区147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城办”、旗县110个高频事项实现“同城办”。

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行企业开办极简审批,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一窗办、半日结、零成本”,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增长15%。

在首府,“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号受理”“填一张表、交一套材料,就能把事办成”正成为更多企业的便利。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