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萱
呼和浩特横亘于祖国的北疆,雄居于内蒙古中部广袤的土默川平原上。她北枕大青山,南濒黄河水,东依蛮汉山,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北部边疆的一方宝地、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即“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呼和浩特建于大青山南麓,大黑河以北的呼和浩特平原上,远望青山叠嶂,郁郁葱葱,因此用此非常形象化的名字来命名。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到战国秦汉时的古云中郡;从南北朝时期的盛乐大都,到隋唐时代的武川重镇;从元明时期的丰州古城,到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归化城(即“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从位于归化城东边的绥远城(新城)建成,到民国时就各取两城中的一个字,组成了“归绥市”;从1954年绥远省划归内蒙古,归绥市恢复了蒙古名“呼和浩特”,到现在的草原大都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战国时代,呼和浩特地区是赵国的属地,公元前399-387年,赵武侯在这里建立了呼和浩特最早的城邑“云中城”。秦汉以来,沿用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从这个史实上来说,呼和浩特的建城史已达2400多年。
呼和浩特是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
呼和浩特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沿边开放城市;1995年被命名为全国卫生城市;2003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5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还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
呼和浩特辖玉泉区、赛罕区、新城区、回民区4区,辖土默特左旗1旗,辖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4县。
呼和浩特总人口355多万,是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鄂温克等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塞外大城市。
呼和浩特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土默川为平原地形。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平均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8℃,年平均降水量337—418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921小时,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
呼和浩特虽地处塞外,但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却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一个,仅478公里,距内陆开放口岸二连浩特390公里。呼和浩特是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带与黄河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以及欧洲各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历史上呼和浩特还是“茶叶之路”的发起城市之一。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土质肥沃,草原、森林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大青山以北畜牧业发达,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呼和浩特的产业主要以“六大产业集群”组成。尤其是奶业特别发达,全市鲜奶产量、人均拥有鲜奶量、鲜奶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的呼和浩特的乳业驰誉国内外,成为我们这个草原城市的“名片”。现在,不仅在全国各地都能喝上呼和浩特的牛奶,吃上呼和浩特的乳制品,在国外吃上呼和浩特的乳制品也是很容易的事。去年底,呼和浩特牛奶产量超过180万吨,奶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乳制品产业集群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伊利、蒙牛两大本地乳企分别位居全球乳企第5位、第7位。
呼和浩特交通发达,市内公交四通八达,地铁1、2号线从2015年开工建设,现在已开通数年。国务院通过的“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其中呼和浩特至南宁、呼和浩特至三亚通道被纳入八纵规划中。
2018年正式通车的呼和浩特——北京高铁,只需要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首都。
草原大都市、 塞外明珠呼和浩特未来必然更加璀璨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