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玉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文化生活开始活跃丰富起来,交流会就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娱乐形式。那时,我在一所偏远的乡镇中学任教,每年的交流会都要参加,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一年一度的农村交流会一般安排在八月下旬九月初,大约十天左右的时间。此时,河套平原已丰收在望:葵花已低下沉甸甸的头颅,玉米已端出金灿灿的笑脸,瓜果飘溢着浓郁的馨香。处暑刚过,气候宜人,人们也比较消闲。此时举办交流会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农村的交流会是一个盛大而喜庆的节日,十里八乡的人们坐着驴车、骑着自行车、开着四轮车,穿戴整齐、喜气洋洋地前来赶交流。交流会场更是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耍把式卖艺的、说书逗猴的、播放录像的、打虫祛痣的、卖老鼠药的都汇聚于此,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戏场外面,各种摊位“||”形排开,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卖饮食的:有杂碎猪爪炖羊肉、炒菜烩菜大馒头,汽水凉粉拉面水饺、麻花麻叶鸡肉蘸糕,西瓜香瓜苹果梨、沙枣瓜籽煮玉米等等。一边是日用品摊位:成品衣服五彩布料、鞋帽袜子针头线脑,香皂肥皂洗衣粉、锅碗瓢盆塑料桶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被这久违的红火热闹的场面深深吸引,穿梭在这有限的空间,就像阿里巴巴走入神秘的山洞一样,眼光里充满了惊奇与兴奋。人们浏览着五颜六色的商品,询问着商品的价格。
交流会是男人们最消遣的日子,他们碰到熟人要找个卖饭的摊子坐下来,点两个凉菜,边拉家常边喝烧酒,喝到兴致时还要猜拳行令,最后每人吃一碗炖羊肉,一脸的惬意和幸福。女人们则是三五成群地忙着给孩子买衣服和鞋袜,有的为自己选一块儿廉价而好看的布料,或为家里添置些生活日用品,她们可没有男人们下馆子、吃肉喝酒的福分和闲情。
交流会一天安排两场演出。那时,主办方多数邀请山西省的晋剧团或巴盟晋剧团前来演出,因为河套人对晋剧情有独钟,百看不厌,诸如《打金枝》《算粮登殿》《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上午由于干农活,看演出的人比较少,多数是老人和孩子。晚上观众很多,因为晚上天气凉爽,干了一天活儿的人们利用这一大好时光,舒展一下心情,歇缓一下身子骨。那真是:夜空群星闪烁,剧场内外灯火通明,叫卖声此起彼伏。当开场的锣鼓敲响后,人们纷纷拿着戏票涌进剧场,忙着寻找自己的“座位”。提前占了“座位”的孩子们忙着招呼家人或好友就“座”。简陋的剧场内没有座位,老人们拿个小凳子,孩子们则拣几块砖或土坷垃当座位,更多的人则是席地而坐于铺开的麦穰上。只见人声噪杂,尘土飞扬,抽烟的、嗑瓜子的、吃沙枣的……大人们拉着家常,孩子们追逐嬉闹,人们以不同形式,耐心等待着戏剧的开场。戏台前的灯光映照着紫色的帷幕,引得无数的扑灯蛾、蝼蛄纷纷“登场”,也为孩子们捕捉玩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几天的交流会很快就结束了,但好长时间,我的耳畔仍然回荡着婉转悠扬的唱腔,脑海中仍然浮现着交流会场的热闹情景。直至今天,每当我从电视上听到晋剧的丝弦声和锣鼓声,就仿佛置身于当年农村交流会之中。因为它既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顿丰盛大餐,也是父老乡亲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友谊的一次大聚会,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看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