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忆儿时中秋节

■吕成玉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秋天的月亮像一位少妇,圆润、靓丽,格外妩媚动人。

中秋节,人们总是期盼着“八月十五云遮月”的好年景,高兴地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圆,人逢喜事精神爽。”小时候,帮妈妈烙月饼,就成为我们兄妹最高兴的事情。

每年的中秋节,正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季节。

那时,制作月饼的馅料一般先用面粉加点儿胡油烙制一张薄饼,然后用擀面杖压碎,将红糖芝麻放入,搅拌好即可制作。除此之外,母亲还要制作一个大大的“西馍”(仿宁夏人制作的馍)。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面发酵后,放入红糖和油,揉成硬面,然后用手按成“锅”字型放入大铁锅,用文火慢慢烘烤。制作这种馍费时费力,必须有耐心,关键是掌握好火候。一般需要多半天时间,而且不停地翻转、刷胡油,让胡油慢慢浸透到馍中。这种馍约有五六寸厚,烙制好后,外面焦黄,里面柔软,用刀切成块儿,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父母常常让我们品尝烙出的第一锅月饼。那又酥又脆的月饼,散发着浓浓的胡油味,吃一口甜透心扉。我们不怕月饼的炙热,一边用手不停地倒换着,一边用小嘴不停地吹着降温,并不顾月饼中糖稀烫嘴,三口大两口小就将一个月饼塞进辘辘的饥肠。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月饼真香啊!

晚上,一轮明月挂在墨蓝色的天空,众星眨着眼睛簇拥着它。那明媚温润的月光将村庄装扮得楚楚动人,整个村庄弥漫着月饼的馨香,氤氲着喜悦的氛围。我们将方桌搬到院子中,将切成花瓣式的碧绿西瓜和金黄色的月饼恭恭敬敬地摆放到桌子上,开始祭拜月神。父母亲每次都要指着明镜般的月亮让我们辨认玉兔和桂树。我们总是将眼睛睁得大大的,竭力从那圆如月饼的月亮中分辨着、寻找着,并想象着月宫中嫦娥和吴刚过中秋节的美好情景。有时,圆圆的月亮穿行在云海中忽隐忽现,更多了几分神秘感。待祭拜月亮一结束,我们就开始吃西瓜泡月饼,那才叫大快朵颐。脆生生的月饼蘸着沙甜的瓜瓤,甜凉相融,可口沁心,无比惬意。那真是人间的第一佳肴!

那时,由于物质的匮乏,所做的月饼数量有限。除去给亲戚和长辈馈赠之外,留下的已为数不多。孩子多的家庭,家长要将月饼按岁数大小进行分配。分到月饼后,孩子们总是舍不得吃。有的用纸包好放在自己的书包里,有的放在凉房中藏起来。吃月饼的快乐,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和青年。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逐渐丰富,市场日趋繁荣,对月饼的期盼和钟爱才淡出生活的视线。

如今,各种风味的月饼琳琅满目,而且随时都能买到,再也没有了望眼欲穿的期盼。可惜,不知是胃口不好了,还是月饼吃得多了,总觉得现在的月饼不如过去的月饼好吃。

怀念儿时的月饼!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