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萍
黄河流经呼和浩特市107.5公里,在时间与空间的千回百转中,形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早在50万年前,呼和浩特地区就有古人类在黄河以北的大青山一带活动,大窑遗址很好地保存了那段历史。2300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在黄河岸边建起云中城,在阴山山脉建起赵北长城;这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秩序线至今仍清晰可见。无论历史如何风云激荡,朝代怎样更替,黄河文化始终朝着文明的高纬度发展,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也极为深厚。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回民区攸攸板镇段家窑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踔厉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中严守生态红线,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将移民村打造成网红涂鸦打卡地的同时,依托莫尼山非遗小镇这一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使乡村游热度再上新台阶。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为中国首家露天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北104省道东侧7.8公里处,背靠大青山,门前是历史上经归化城通往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小镇将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的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将非遗文化与大青山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展示和体验,让那些面临消失的项目重新焕发生机。现已建设完成的区域包含万里茶道驿站、马头琴博物馆、非遗活态传承馆、非遗艺术博物馆、非遗美食街、蒙古族皮艺传习基地、非遗研学传习基地、红色记忆大院、自然动物园、民俗体验区、拓展营地等26大板块,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既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也能买到各类非遗产品留作纪念。
在黄河边长大的贾宏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皮艺”呼和浩特市代表性传承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他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并始终努力承担着一份责任。为将黄河故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生动的文旅活动展现非遗项目,他把莫尼山非遗小镇作为文化的战略高地,通过聚合大批非遗传承人,逐步搭建起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和展示体系,多角度全方位融入呼和浩特地区的非遗文化元素,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并不遥远的农耕时期,我们的生活与各种工匠紧密相关。木匠,铁匠,铜匠,银匠,鞋匠,毡匠,皮匠,石匠,画匠,泥瓦匠,毛毛匠,补锅匠……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这些老手艺、老工匠,已有很大一部分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有些则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和传承,培养出传承和创新人才。莫尼山非遗小镇就是这样的典范。很多就要失传的手艺,很多老工匠留下的传世之作,很多可以演示传习的手工技艺,很多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面塑、毡绣、皮画、根雕等,在莫尼山非遗小镇都有一席之地。
面塑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这种在节令前夕做花样面食的习俗,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薛籽女出生于黄河岸边的托克托县,从小看大人们过清明捏寒燕儿,过七月十五捏面人人,过大年捏枣山、面鱼儿、寿桃,小孩十二岁圆锁时捏面圐圙,听大人讲和这些花样面食有关的故事和传说;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小面团在她灵巧的手指间随心所欲、变幻无穷,成为每一个节日的美好点缀。现在不光自己做,她还手把手地将这传统手艺教给下一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张牛皮可寿千年,一种技艺同样可以永续流传。
在莫尼山非遗小镇,面对一张张天然古朴的优质牛皮,工匠们经过缜密构思,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笔尖流光生彩,刀刃蕴含真情,黄河两岸的历史与文明在如乐的锤音间回响,长城内外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在流畅的线条间得到永生。2021年,贾宏伟从源头出发行走沿黄九省区后,历时一年,满含激情地创作出包括非遗项目、民俗文化、历史与传说等在内的《黄河向西流》系列皮艺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展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
为盘活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莫尼山非遗小镇积极开展非遗体验和研学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乡村旅游业态,极大地刺激了本地区及周边农家乐、采摘园以及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当地群众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红日西山隐,明月碧空来。璀璨的灯光中,伴随着悠悠驼铃声,由小镇员工倾力排演的大型非遗情景剧《茶道驼铃》在游人的瞩目中开演了。驼队回乡,茶路婚礼,悠扬的马头琴,欢快的安代舞,高亢的信天游,乡土气息浓厚的二人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人们沉浸式地感受着多层次非遗体验的同时,还可参加篝火晚会,吹着凉风喝啤酒吃烤串儿享受美食,观赏烟花在深邃的夜空绽放美丽。
近年来,莫尼山非遗小镇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办“非遗中国年”系列活动;通过对年俗文化的挖掘,增强民族凝聚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022年11月,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景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