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峻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
不知从何时起,明月与故乡连在了一起,一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曾被游子吟出了无数行热泪,而且每年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也成为世人恒久不变的话题。
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近期的记忆会变得模糊,而遥远的记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当我在记忆的长河里,寻觅那些属于中秋的碎片时,最快重拾到的,总是属于童年的那一片,那场景像烙印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刻骨铭心。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夏天晚上,我与姐弟几个躺在院子中间的老粗布单子上,数天上的星星,看月亮的升起落下,总觉得只有家乡的月亮最迷人、最好看,永远看不够。
月亮像一面铜锣似的,静静地挂在天空。在无数个与星星对视的夜里,我曾问过父母:天上有嫦娥吗?有桂花吗?天上的星星这么多,咋样才能数完呢?说着数着,慢慢就进入了梦乡。
一个又一个梦之后,中秋节的夜晚就慢慢来临了。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像面大圆镜,亮晶晶地挂在了空中。我们在院中央摆上张小方桌,上面放满了瓜果梨桃,还有刻成花蓝状的西瓜,特别是有个直径一尺大的月饼叫“月亮爷”,周围放着各种各样的小月饼,再敬上三柱高香,我们随父母给月亮磕头,拜月亮。拜完月亮,我姐妹兄弟几个面对月亮唱歌,欢度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之后,月饼、水果就拿回家里,让家人“开吃”。先是切了大月饼(月亮爷),每人必吃一块,然后吃水果、吃肉,然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玩。秋高气爽,月光如水,大地朦胧,田野寂静,其乐融融,此情此景,想来实在让人留恋。
中秋时,更多的月饼在街头“奔走”,人们提着各种包装精致的月饼盒走亲访友。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成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的方式,其实就是情感回归的日子。
都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大的,故称之为中秋,并定为法定节日。中秋节,是文人墨客笔下缕缕的诗意和浪漫,是人世间饱蘸温馨的亲情,是游子心中那股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和思念,充盈着它,填满了它,令到它变得最圆,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