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从寒露开始,气温会降低很多,冷热交替的季节正式来临,天气不再凉爽,而是慢慢过渡为寒冷,露珠寒光四射,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脚不露”。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养生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医蒙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朱晓。
“寒露时节,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朱晓告诉记者,“饮食宜‘收’,少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肉桂、花椒等。可适量多吃甘润的食物,如胡萝卜、莲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梨、柿子、苹果、香蕉、豆腐、牛奶、杏仁、白果、核桃仁、花生、蜂蜜、芝麻等。此外,寒露节气多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如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果蔬,既能护肺,又可增强肝脏功能。每日早餐宜吃温热的粥食,可添加大枣、山药、莲子、栗子、鸡鸭鱼肉等各种润燥食材,加强健脾暖胃、益气养阴、润燥养肺的作用。”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最易由季节性感冒引发心脑血管、中风、复发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所以要合理安排日常起居生活,这对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朱晓说。
同时,朱晓提醒:“‘寒露脚不露’,由于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且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足部受凉,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虚而入,轻则伤风感冒,重则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寒露节气应尽量少穿凉鞋、不露脚踝,体弱及平素畏寒怕冷之人应当注意穿上能覆盖踝关节的袜子以护阳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此外,建议晚上用热水泡脚,素体怕冷之人更可用艾叶、花椒、当归等药材煮水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的效果。此时节也不宜‘秋冻’,应注意防寒保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的保暖。暖颈,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暖腰,长者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另外,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温热作用。暖脚,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还可以利用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引起凄凉之感,人们往往易于出现情绪不稳以及伤感、忧郁的心情。此时,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可以防止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