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若谷)久坐之后觉得下肢胀痛无力、喜欢打麻将的阿姨突然全身水肿乏力、刚生完宝宝的产妇下肢突然水肿……作为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病——静脉血栓,有调查显示:每静坐1小时,深静脉栓塞风险增加10%,严重时可致命。近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以“栓不住 —动起来”为主题的“世界血栓日”惠民义诊活动。究竟该如何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任补元。
“血栓可通俗理解为血液在血管内形成‘血块’,是游走在血管内的幽灵,能堵塞大脑、心脏、肺等人体部位的血管通道,其形成后的结果常常是致命性的。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大类,其中,静脉血栓比较常见,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它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前者是由于静脉血无法正常回流心脏而堵于静脉血管内;后者是由于血栓脱落堵住肺动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且血栓在发病前非常隐蔽,发病后症状剧烈,大多是在安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因此,积极防范血栓发病非常重要。”任补元说。
任补元介绍:“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综合因素诱发,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管壁受损、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如饮水量小,让血液黏稠度升高;久坐环境下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导致血流缓慢。长期卧床、大手术后、创伤后、肿瘤、年龄大于60岁、产后、妊娠、有静脉炎病史、静脉曲张、肥胖、使用激素和有基础疾病等也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静脉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主要症状是肢体的肿胀和疼痛。最可怕之处在于部分静脉血栓早期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发病往往情况就异常凶险。例如,静脉血栓如果突然脱落血液循环来到肺动脉处,将肺动脉严严实实地堵上,影响血气交换,这种情况就是肺血栓栓塞症,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会造成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症状,严重的会引发猝死。”任补元提醒,“对于血栓的危害,除了急性期会导致生命危险外,大部分患者在静脉血栓形成后1-2年内会逐步出现活动后肢体疼痛、肿胀、水肿、呼吸困难、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还有一些患者最终会出现静脉性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提醒大家,如果腿部发生红肿或者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任补元表示,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核心在“动”,要尽可能避免久站、久坐,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锻炼,可以有效减少血栓风险。如果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比如驾车或乘飞机进行长途旅行,或是在办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弯着膝关节时,建议花一点时间站起来,伸展腿部,并且在附近走动一下,这对健康的血液循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因病需要卧床的患者,主动活动下肢也非常必要,可以有效降低院内肺栓塞的发生率;对于血栓高危病人,可穿医用弹力袜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尽早就医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防止猝死和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关键,综合运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多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血栓栓塞疾病的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