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法治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新城区人民法院以执行五项措施助推诚信建设

●本报记者 苗欣

新城区人民法院在推动“诚信建设工程”中,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以司法公信助推社会诚信。今年以来,新城区人民法院聚焦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重点推出五项措施,助力“诚信建设工程”纵深推进。

以司法强制措施兜住诚信底线

新城区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依法充分运用司法强制措施,对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的失信被执行人,依法适用各类失信惩戒措施,如罚款、拘留、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布悬赏公告等,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力度,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新城区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被执行人权益影响,对自愿主动履行的被执行人,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以善意执行理念探索信用修复

新城区人民法院在强化失信惩戒“负向”倒逼的同时,探索建立起守信联合修复的“正向”激励措施,对于因失信惩戒导致信用受损人员,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准确区分和把握采取纳入失信名单及限制消费等惩戒措施的适用条件,如已履行法定债务、纠正违法行为、积极赔偿损失的失信人员,引导其树立诚信价值观,经综合考察后,减轻或解除惩戒措施,同时协调征信、金融机构等部门,推动信息共享,探索减轻失信主体信用约束,助力其走出困境,重回诚信轨道。

今年新城区人民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659人次,同比持平,其中主动履行的112人次,主动履行率同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惩戒和激励双向作用促进诚信履行的效能正在突显。

以执行工作前置推进执源治理

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越多,说明生效法律文书的主动履行率越低。如何提升生效法律文书的即时履行率、从源头防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是新城区人民法院长期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新城区人民法院推行立、审、执全流程执源治理机制。

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诉讼、执行风险特别是“执行不能”的风险告知和提示,强调在涉及财产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处理及合同签订、履行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好风险预判,留存证据以防患于未然,引导公众养成遵法守信的习惯。

另一方面,当纠纷进入法院后,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推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当场即时履行,有效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在诉讼案件办理中,与案件裁判文书一并发出《督促履行义务告知书》,以书面形式告知应履行的义务和不履行的后果,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在更加高效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对败诉方的企业、个人产生信用影响,真正实现多赢、共赢。

以多方协同联动提升司法公信

执行工作事关当事人胜诉权益的最终实现,是维护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最后一公里”。新城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绝不让生效法律文书成为一纸空文”的决心,坚决提升执行工作质效。

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线上结合线下查控,全方位查控被申请人名下财产。加强法院与公安、工商、银行、不动产登记等部门联动协作,形成执行合力,通过联合惩戒、联合查控等手段,对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的被执行人实施精准打击,提高执行效率。

推动以保促执,加大财产保全力度,鼓励和支持当事人在诉讼阶段申请财产保全,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最大限度地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执结率99.83%、首次执行案件执行到位率提升至64%,平均结案时间较上一年度缩短14天,努力将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益”转变为“真金白银”。

以廉政教育监督优化干警作风

要让执行成为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就必须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执行铁军。执行程序的环节多、工作链条长,执行顺序的先与后、执行速度的快与慢、执行力度的大与小,都与当事人的利益相关。

新城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落实各项铁规禁令,持续加强执行干警思想和纪律作风建设,提升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严明执行纪律,防止执行腐败。

新城区人民法院在一楼诉服大厅设置执行接待处,公开执行接待值班表、查询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12368热线、纪检监察专线、院长信箱常态化开放,鼓励来访人员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对有效线索及时查处,严肃追究责任,维护执行公正。并把日常执行工作与纪律作风整顿相结合,聘请廉政监督员、组织执行专项督察,规范执行案件办理,加强执行服务理念,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