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扭秧歌 踩高跷 浓浓年味迎新春

■高培萱

呼和浩特地区的社火活动具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集中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

其中的扭秧歌、踩高跷是呼和浩特社火中常见的、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

扭秧歌

扭秧歌是呼和浩特地区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一种民间舞蹈。扭秧歌以欢快的节奏和丰富的动作展现人们的喜悦心情。其中的双墙秧歌是托克托县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融合了山曲儿、码头调等曲调,以及晋、陕、冀民间艺术的元素,以锣、鼓、铙、唢呐伴奏,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双墙秧歌主要分布于托县河口镇(今双河镇)的双墙村,并以其诞生地命名的民间舞蹈形式。清朝时,河口镇是塞外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火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墙秧歌。这种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已成为托县影响力最大的民间传统社火活动并且对土左旗、土右旗、和林县、清水河县、准格尔旗等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2007年双墙秧歌被自治区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踩高跷

踩高跷是演员们脚踩高高的木跷,身着华丽的戏服,进行各种舞蹈动作,从而展现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表演技巧。踩高跷也称踢拐子、扭跷子、高脚戏。跷子一般高为1.2米,表演可分为文跷、武跷两种。文跷多扮作戏中人物,武跷主要是杂耍、或扮作小丑,打浑取乐,以表演高难技巧为主。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跷表演,是以秧歌舞步,也称十字交叉步为基本舞步,扭秧歌中配踩高跷,因此俗称为“高跷秧歌”,是呼和浩特扭秧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 踩高跷的秧歌队里会有人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则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在呼和浩特的一些地区,踩高跷时还会有特定的角色和道具,比如财神、孙悟空、猪八戒、青蛇、白蛇、铁拐李、济公等,他们手持各种道具,与观众互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节庆期间,每当扭秧歌和踩高跷的表演队出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时,总会引来人头攒动的观众。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