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儿时故乡年

■葛利芳

“冬至后十天,阳历过大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确如这民谚和民谣所言,冬至乃至腊八过后,日子就如这冬天的日头,一日日急切而短促,不知不觉间又是一年过年时,不觉勾起儿时故乡那些过年的记忆。

儿时的年,似乎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了,慢节奏的冬日生活骤然变得紧张而匆忙,日程被排得满满的,家中一切大小杂务便郑重其事地被拉开了序幕,只思慕着过年。扯布料做新衣,磨豆腐压粉条,热焐萝卜菜蛋蛋,栽葱苗腌大蒜,生豆芽燎猪头,拆洗被褥粉刷家,油煎烹炸备年货,写对联贴年画……

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写满吉祥话的春联贴起来,红红的鞭炮拿出来,小孩的新衣穿起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油炸糕与肉食的香气,年就来了。偶尔远处近处夹杂一声响天雷和稀稀拉拉的鞭炮声,过年的准备活动瞬间就中止了,生活倏忽变得从容而慵懒,年就在这隆重的筹划和眼巴巴的期盼中轻悄悄地来了,静等人们享受年前忙碌之后的丰盈与欢愉,慰藉这一年来的风霜雨雪、碌碌风尘……

饺子自然是年夜饭的主角。拌馅、和面、饧面、包饺子,全家齐上阵,各司其职,说着笑着,做着乐着。母亲擀皮,父亲和奶奶包饺子,我在搓圆摁扁饺子皮,弟弟便在飞一般地擀面杖下与父亲的手中传递着饺子皮,循环往复却乐此不疲,从小我们就深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年夜饭的饺子定然要包几枚硬币,应是吉祥福气的象征,每年这定是我和弟弟的囊中之物,长大些便深知其奥秘,相视一笑不再言语,我想这定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新年里最大的盼头:福运多多!

更有趣的是,奶奶总会用包饺子来预测来年的家运:剩下饺子馅说来年有吃的,余下饺子皮说是有穿的,饺子皮、饺馅刚刚好,说衣食不缺。如今看来这真是老人们最智慧、最真实的生活憧憬啊!

当翻滚的水花中鼓胀着一个个大胖饺子时,喷香的猪头肉冒着腾腾热气出了锅,腌过腊八蒜的醋坛子被打开,满家便氤氲在美食浓烈的年味中了。饺子的馨香,肉食的鲜美,辅之醋的甘酸,蒜瓣的香辣,极大地满足着你的味蕾,滋养着你的身心,父亲再自斟自饮一小杯白酒,有肉吃、有酒喝,似在慰劳辛苦一年的自己,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甜美!一顿口齿生津的年夜饱餐,足以让人对下一个年有了更大的动力与憧憬。

年夜饭终将在春晚的歌舞声中告以段落,大红炕桌上随即便被瓜子、花生、黑枣、糖果等占据了。年夜里我们总是围着父母盘腿而坐,听他们细数柴米油盐,一年的收入花销,一年的大事小情,一年的得失离合,来年的预想打算……每每忆起,总会想到汪曾祺老先生笔下“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的温馨场景!

吃过年夜饭,小伙伴们三五结伴,互邀熬年守岁出去玩了。一盏小灯笼,一把小手电,几颗糖块,几个小鞭炮,便是全部“家资”。那时总会有公社大队院里组织的文艺队,锣鼓喧天,吹吹打打,早早地就把孩子们吸引到那里了,人们烤着旺火,尽享着这人看人的热闹!来的男孩子们不免调皮,要响几个鞭炮;也有捂在裤兜里响闷炮想秀一把的,结果把裤子给炸破了,引来人们阵阵哄笑……

除夕夜文艺队的表演可谓热闹非凡。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是高跷队,多为戏剧人物或《西游记》人物,猪八戒扛着钉耙一脸憨相,摸着他的大肚皮;孙悟空的金箍棒在他手中大显神威,眼前是一片金光闪闪,耳边是一阵“飕飕”风声,好不威风!

此时,旺火与星光已交相辉映,映红了舞者的脸,也映红了观者的心。声是茫茫一片,人也是茫茫一片,舞者们已完全沉醉于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了!我们就被这声响充斥着耳膜,被这花花绿绿的舞动包围着,振奋着……绿裤、粉衫、红绸、红扇、满头的花束、涂满胭脂的脸蛋,红红的嘴唇……这大概是年最靓丽的妆容,红红火火喜庆过大年。

接着小伙伴们便都要借玩扑克、吃零食来熬年守岁。其实我们每年的熬年都没有熬到头,一觉醒来便是新年了,并未真正做到守岁。这一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最为感慨的是老人们,更真切地触摸到时间易逝、生命可贵,既留恋过去又欣慰现在——儿孙满堂。

大年初一小伙伴们因除夕的守岁熬夜,多有疲惫,玩意锐减。但最兴奋的是穿新衣、拜大年、挣压岁钱……初一大早晨,当我们换好新衣服,便急匆匆地奔赴在拜年的路上了,不与大人为伍,独自行动,拜的都是同村的亲戚,一路小跑着,一路期待着,一路也兴奋着……

去亲戚家问过新年好之后,便会受到亲戚们超越平日里的热情和优待,随后又给衣兜里塞满瓜子、花生、红枣,甚至是五颜六色的糖块,也有给几角或是一块压岁钱的,一早晨拜年不知要打几个来回。衣兜里“货品”满了,回家“卸货”后,再赶赴下一家,“装货”“卸货”重复往返着,路上不免要遇到平日里的玩伴,互相惦记的是:你还有几家没拜年?你挣了多少压岁钱?一早上刚穿的新衣服,有的孩子衣兜里因装拜年大锅里炒过的瓜子、花生早已黑乎乎的了,也有因装得满里兜撑破了,更有因一路飞奔拜年,摔倒裤子破洞的……过年一切都是新的,心向美好,过年顺一年顺!

每年正月初六,是母亲回娘家的日子,似乎是很多年的老习惯了。那时父母亲骑自行车回姥姥家。带的礼物是,两瓶酒,两盒点心,重头戏是包二百个饺子。在姥姥家,酒和点心当然是不会被当场打开品尝的,但饺子是当天就会下锅煮的,我家的饺子每年都会一抢而空,受到好评!

都说父亲做的饺子好吃,和面的软硬,醒面的时长,馅料的搭配,擀皮的均匀,饺子的花型,父亲都要亲力亲为,层层严格“把关”。包完一笼,便端到外面小房顶上自然冷冻,包一笼冻一笼,冻一笼放一笼,因此煮的时候饺子的外形依然完好。后来父亲不无自豪地做过总结:面醒到了,肉多菜少,馅料抱团,肥瘦搭配不干涩,调料全,颜色好。出锅的饺子肚子依然鼓鼓的,一口咬下去,韭菜的翠绿,萝卜的灿黄,猪肉的馨香,胡油的浸润,入眼沁脾,真是“香不过个饺子”!

正月里亲戚们要互请吃饭,人们在团聚中叙谈着生活的过往得失,推杯换盏中疗愈着一年来的落寞艰辛,多少情感的心结在这新春的相聚中得以释怀,多少岁月的欣喜在这年节里渲染、分享!元宵节过后,储备的年食已基本接近尾声,这样的家宴渐已结束,年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切又恢复平静。

岁月如流,故乡儿时的年已渐行渐远,但滞留在味蕾及精神上的富足感却永不磨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