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耀
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千古卓然可观。然而他年少即以赫赫武功征服群雄,统一天下,正如魏征所评价“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唐太宗超群绝伦的武艺。
在《资治通鉴》中,李世民在第一百八十二卷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出场,这一年他才十六岁。十六岁的年轻人有奇计良谋,在以后的征战中李世民显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主要谈谈他“腰间大羽不妄发”的技击本领。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十七岁那年隋朝已经是天下鼎沸,瓦岗英雄已树起义旗。李渊奉命讨伐一支起义军首领甄翟儿,结果因为兵卒太少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时李世民率兵及时赶来,“拔渊于万众之中,会步兵至,合击,大破之。”年少的李世民救回他老爹一命,紧接着这一年他劝父亲在太原起兵。
太原起兵后李世民的第一场硬仗,是在今山西霍州市和隋朝将领宋老生的生死决战。因为久雨不止李渊军中缺粮,再加上传言突厥与刘武周要乘虚偷袭晋阳,李渊想退回晋阳,李世民以理说服父亲西上进战,宋老生被激怒诱出霍邑城,李渊和李建成的部队略微后退,这时李世民和段志玄引兵从高冈上飞驰而来,“冲老生阵,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就是说李世民砍杀得两把刀都缺口了,他甩掉衣袖上的血再战,李渊军势复振,宋老生兵大败跳到壕沟里被追斩,隋兵僵尸数里。《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记录了这场激烈的战斗,《册府元龟》卷四十四记载:“帝与军头段志玄跃马先登,深入贼阵,敌人矢下如雨,帝为流矢所中。收而复战,冲突出其阵后,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二刀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老生遂大败。”
从这一战之中可以看到李世民善于用刀,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用箭。柏壁之战是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和宋金刚的关键战役,秦王引兵从龙门趁冰冻得结实渡过黄河,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南柏壁村安营扎寨与宋金刚相持,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岁。李世民带着数骑侦察敌情,随从骑兵四散开来,李世民正和甲士在山丘睡觉,敌军从四面包围过来。恰巧蛇追老鼠碰到甲士的脸,甲士惊醒告诉李世民,二人“俱上马,驰百余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胡三省评价秦王这次脱险说:“史言世民不惟有天命,亦武艺绝人。”《册府元龟》卷二十六也记述了这件事。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唐人认为能使大羽箭者为武力绝伦者,宋人有诗赞美李世民说“秦王龙凤姿,鱼鸟不足摧。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箭出如风雷的武艺使李世民数次化险为夷,与王世充在今河南新安县东面的磁河附近战斗,史称“慈涧之战”,李世民率轻骑前去侦察敌人,突然和王世充所率主力部队在溪谷中遭遇,兵力悬殊被王世充包围。李世民“左右驰射,皆应弦而毙,获其左建威将军燕琪,世充乃退”。当李世民返还大营后“埃尘覆面”,军士不认识他准备拒绝其入营,李世民摘下头盔说明才进了大营。第二天李世民率步骑五万进军慈涧,把王世充逼回洛阳城。《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八卷和《册府元龟》卷十九,都详细记载了这场战斗,刻画了李世民“犯冒埃尘”武艺高强的形象。
李世民用箭作战最酣畅淋漓的还不是这场虎牢之战,而是与窦建德军的虎牢关之战。此时二十一岁的李世民因其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和身先士卒的作战本领赢得了绝对的威望,他手下猛将如云,但他还喜欢亲自驰骋于沙场。李世民率领五百骁骑到虎牢关东侦察窦建德的营地。沿路留下几拨骁骑,分别让李勣、程知节、秦叔宝统领埋伏于路旁,他只带四名骑兵和他一同继续向前,他对随行的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多么豪迈而自信。离窦建德营地约三里时遇到窦建德的游兵,“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只管)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断后)。’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这种战力令人叫绝,李世民还故意徘徊不前诱敌,把敌人诱入李勣等人的伏击圈内,窦建德军斩首三百余级,两个骁将被俘虏。
读《资治通鉴》来研究李世民的战胜法宝,在于精确侦察料敌和出其不意用精骑冲击敌阵。每次战争他都要去了解战场地形和敌人的强弱,每次都要身先士卒带领精骑冲击敌阵,这样的“闪电战”往往能反败为胜,比如追击宋金刚至今山西省介休市西南的雀鼠谷,宋金刚背城布阵,李勣等与战不利略退,敌人乘机包抄过来,李世民亲率精骑从敌人阵后冲击之,打得宋金刚狼狈逃窜数十里;在与薛仁果的大将宗罗睺对阵时,李世民“帅(率)骁骑数十先陷阵,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薛仁果的士卒大溃败,被围后穷困而出降;在与刘黑闼的洺水之战中,刘黑闼率两万步骑兵紧逼唐营列阵。李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破之,乘胜蹂其步兵。”刘黑闼率众殊死战,但还是势不能支逃奔突厥。
兵将不在多而在于精,李世民所率的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兵猛将,可以说以一当万。为了侦察敌情李世民有时以身犯险,但他身边的猛将也能拼死助他脱险,李世民率领五百骑巡视洛阳北邙山的战场,王世充率步骑万余突然出现,围住李世民。单雄信挺槊直奔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坠马,王世充的兵略微后退,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冲出重围。但他们二人带着骑兵又杀了回来,出入王世充的军阵如入无人之境;在洛阳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命屈突通率步卒渡水接战,自己也引骑南下身先士卒力战。为了弄清敌阵的厚薄,李世民与精骑数十冲阵,穿阵而过。王世充的部队皆披靡,杀伤甚众。因为有长堤阻拦李世民与诸骑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数骑追及之,世民马中流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马以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跳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从早晨到中午李世民也冲锋陷阵,最终把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城中。昭陵六骏刻石就有浮雕作品:飒露紫前胸中一箭,丘行恭正在牵马拔箭。
为了冲锋陷阵,李世民还精选出一支玄甲精骑。《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八卷记载,在与王世充作战时,“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翟长孙原为薛仁果部下猛将,为李世民选用,皂衣玄甲就是黑衣黑甲,这么一支凶神恶煞般的骑兵在战场上像黑云一样飘过,想一想那情形也够吓人的。《册府元龟》卷四十四也记载了这支部队,并说“每临寇,帝躬披玄甲,先锋率之,候机而进,所向摧弭,尝以少击众,贼徒气慑。”屈突通、窦轨巡视唐营和周围地形时,突然与王世充遭遇与战不利。秦王李世民亲帅“玄甲师”救之,王世充大败遁归。
在生擒窦建德的战斗中,李世民也是瞅准时机进击。开战后李世民“帅(率)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阵”。窦抗在战场上情不利,李世民率领轻骑驰援冲阵,所向皆靡。李世民深知一支精锐铁骑的重要性,他登上帝位后强化身边警卫部队的训练。刚当皇帝就“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既赏善射的士兵,又考核带兵的将帅。贞观十二年又设置左、右屯营飞骑,负责守卫玄武门,以诸卫将军来统领,《唐会要》卷七十二里说“其兵名曰飞骑,中简才力骁健善骑射者,号为百骑。上游幸,则衣五色袍,乘六闲马,赐猛兽衣鞯以从之。”即以虎皮做马鞍垫子,唐朝避李虎的讳,称虎皮为“猛兽衣”。
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真的是九死一生。但李世民非常幸运,《资治通鉴》里说“世民自起兵以来,前后数十战,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虽屡危殆而未尝为矢刃所伤”,所以人们说秦王有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时候真的还不得不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李世民这么幸运,淮阳王李道玄是李世民的堂弟,比李世民小五岁,他非常羡慕李世民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威风,他武艺也非常高强,在与窦建德决战时李道玄也挺身陷阵,“直出其后,复突阵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李世民喜欢这位勇敢的堂弟,把自己的副马给了他,让他跟随自己冲锋。李道玄多次随堂哥李世民征伐,后来在征刘黑闼时战死,死时年仅十九岁,世民深深痛惜地对人说:“道玄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阵,心慕效之,以至于此。”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真心佩服这位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贞观天子,弱冠之年即“英姿盖世,武定四方”,提三尺剑数年之间混一四海,转而精心于治道国体,贞观之盛良足可观。有时觉得英才真是天纵,其聪明神武鲜有及者,其武功亦煌极一时,宋张耒有一首歌咏昭陵六骏的诗歌兹录于此:“天将划隋乱,帝逢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飙驰不及视,山立俨莫回。长鸣驰八表,扰扰万驽骀。秦王龙凤姿,鱼鸟不足摧。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区区数竖子,缚取如提孩。手持扫天帚,六合无尘埃。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材。惟时六骥足,绩与英卫陪。功成锵八鸾,玉辂行天街。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这首诗刻画了秦王李世民的武功。
“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所以他登上帝位后不再上战场冲锋后,又开始兢兢业业地治理隋末大乱后疮痍满目的国家,从谏如流察纳雅言,开创出一个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