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娟 马妍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大众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愈发重视,其中,糖尿病备受关注。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若控制不佳,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空腹血糖值:理性看待 健康管理
近日,空腹血糖值5.5mmol/L成为众多市民和网友热议的话题。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当空腹血糖值持续高于5.5mmol/L时,这往往是糖尿病发病前期的重要指征。一旦发现处于这一血糖水平,就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评估。看到这样的健康消息,大家都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健康情况,担心自己空腹5.5mmol/L的血糖值是糖尿病发病前期的重要指征,纷纷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面对市民的焦虑,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相关专家。内分泌科池海谊主任对此表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仍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又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满足其中一条就能诊断。
“大家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值得肯定,这体现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但切不可过度解读空腹血糖值5.5mmol/L这一指标,更不应因此陷入过度焦虑。市民可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密切关注血糖变化。若空腹血糖达到5.5mmol/L,且存在高危因素,如家族遗传,即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遗传背景会使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超重、肥胖,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能量消耗减少,这些情况都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静脉血液检测、糖耐量测试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以便尽早发现潜在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而对于那些无家族遗传史,生活规律,不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则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来监测血糖,无需过度担忧。”池海谊建议,糖耐量测试便是其中关键的一项,它通过让受检者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以此来判断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从而辅助诊断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HbA1c检测也不可或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够反映过去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的诊断、病情监测以及治疗效果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需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处于前期糖尿病,并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糖尿病,我们既要保持警惕,重视血糖监测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又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均衡饮食要求我们合理搭配各类营养素,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规律运动能有效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比如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可适当结合力量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保持健康体重则需要我们在饮食和运动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肥胖,因为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避免吸烟饮酒也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必要举措,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的代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大众而言,过度的焦虑不仅无助于健康,反而可能因精神压力影响其内分泌系统,对血糖控制产生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共同为健康生活筑牢防线。
糖尿病:不可盲目控制饮食
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工作压力加大、健康观念缺乏等原因,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致死疾病。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闫朝丽提醒患者,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要走出糖尿病生活饮食中的误区。
闫朝丽表示,一些患者因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的症状,就限制饮水。其实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这时候患者千万不可限制饮水,否则可能会引起脱水或高黏血症。
如何正确饮食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疑惑。闫朝丽说,糖尿病并不可怕,患者健康合理的饮食可以控制好病情,但不能盲目控制饮食。比如有的患者过度节食,这样虽然能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但由于营养摄入不足,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也有患者依靠多吃坚果抵抗饥饿,其实坚果类食物含有大量脂肪,过多摄入会使血脂升高,一部分血脂会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对身体不利。还有一些患者认为水果含有糖分不敢吃,其实水果里所含的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对人体是有益处的。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的前提下,患者如果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水果作为加餐,有助于减轻胰腺的负担。
闫朝丽提醒,糖尿病并不可怕,如果发现及时,配合治疗,加上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糖高”人群:合理运动很重要
高血糖患病原因往往与肥胖症家族史、长期吸烟喝酒、运动量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分不开。
闫朝丽介绍,应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时肌肉会摄取和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提高,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通过运动消耗多余热量,帮助维持健康体重,减少肥胖对血糖控制的不利影响。市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个人喜好和实际条件请医生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
“锻炼时一般应选择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快步走、自行车、游泳、跳舞、健身操、跳绳、上楼梯、划船、太极拳以及非竞技性的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等。每天应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累计达3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3至5次。健身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健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不宜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项目。如脑力劳动者因用脑频繁,易患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患,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肺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太极拳等;身体肥胖易患高血糖者,运动时可选择强度小、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以降血脂、抗衰老为目的者,可选择健身跑;以防高血压为目的者,可选择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项目。”闫朝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