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废弃电杆清零 赛罕区学苑东街换新颜

本报讯(实习记者 郝旭杰)“前两天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拍照,没想到今天就有人来处理,效率真的很高。现在往外看,整条街道敞亮又整洁。”在学苑东街经营商铺多年的王先生感慨道,“过去,这里电线杆、路灯和各类箱体混杂,尤其刮风下雨的时候,总担心漏电起火。”

3月17日,在赛罕区学苑东街,一场聚焦提升街道环境质量的精细化管理行动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作业围栏内,身着反光服的工作人员正有序拆除废弃电线杆。“经过前期摸排发现这条街上有5根存在使用价值低、长期闲置等问题的电线杆,”赛罕区城管局三中队中队长项颜兵说,“它们不仅严重破坏了街道的整体美观,还存在部件松动、电线外露等安全隐患。”

此次赛罕区废弃电线杆拆除整治行动能够高效且出色地完成,离不开精心策划与创新举措。

全方位摸排 阵地化推进

赛罕区城管各中队深入挖掘每一根电线杆的详细信息,包括其使用历史、产权归属以及当前的实际状况。为了获取准确且全面的数据,工作人员联系了电线杆实际在用的运营商。通过这种地毯式的摸排方式,将每一根电线杆的具体情况掌握得清清楚楚,为后续拆除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截至目前,赛罕区城管局在辖区内已精准定位破损、遗弃的电杆、灯杆86处,已清理12处。

整街统筹规划 打造精品街区

与以往单独拆除问题杆体不同,这次赛罕区城管局大胆创新,在充分完成前期摸排的基础上决定对学苑东街进行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多杆合一”工程。施工中始终遵循整体规划方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同时高度注重街道风格的统一。这种整街统筹的拆除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让街道的整体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如今的学苑东街已然成为周边区域环境整治的优秀范例,为其他街道的改造升级树立了标杆。

多元主体共治 形成工作闭环

为了防止拆除电杆后电线混乱的局面出现,在拆除工作启动前,赛罕区城管局积极主动与三大运营商开展密切沟通与协作,各方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电线入地的具体方案,确保电线能够安全顺利入地,实现线缆“应入地,尽入地”。拆除工作完成后,地面恢复工作同样遵循精细化管理模式,赛罕区城管局会及时与住建局或绿化部门取得联系。住建局的工作人员会迅速对破损的路面进行修复;绿化部门则会依据街道的整体规划恢复土地或补种绿植。各部门之间紧密协作,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有力保障了拆除整治工作的圆满完成。

赛罕区学苑东街废弃电杆拆除整治行动正是“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生动实践。从前期全方位摸排到整街统筹规划,再到多元主体共治形成闭环,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为呼和浩特打造“五宜”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