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娜
“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日赚千元……”5月10日7时58分,家住赛罕区的居民王女士接到一个带有“电子口音”的来电,她正准备按照对方要求操作时,突然想起社区民警董伟在微信群中推送的“反诈日报”内容,瞬间警醒。
“差点就点链接了!”王女士后怕之余,立即按照“反诈日报”上的预警专线拨打举报电话,成功拦截了一起“刷单返利”电信诈骗。
这幕精准预警的场景是赛罕区公安分局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反诈日报”守护群众“钱袋子”的缩影。
自今年起,每日8时整,辖区居民的手机都会准时收到由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精心编发的“反诈日报”。打开微信聊天界面,网格群、商户群、校园家长群等80多个线上群组同步接收图文并茂的“反诈日报”,封面或为民警制作的卡通形象反诈标语,或为近期高发骗局的情景漫画,内页则以“案例拆解+防骗口诀+报警指引”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反诈知识转化为“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指南。
“以往的反诈宣传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群众记不住、用不上。”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民警介绍,“早上是居民获取信息的高峰期,利用这个时段推送反诈知识,能有效抢占‘注意力高地’,让反诈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群众心中。”
为确保“反诈日报”内容精准有效,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组建了由社区民警、刑侦骨干、宣传专员组成的采编团队,每日梳理全国最新诈骗案例,结合辖区发案特点进行本地化改编。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群众阅读习惯,灵活调整内容形式,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不断创新呈现方式,让反诈宣传更具吸引力。
“这份‘反诈日报’比闹钟还准时!”在长乐宫商圈经营服装店的李老板笑言,“每天开店前刷一刷,不仅自己提高警惕,还能给顾客念叨念叨,让大家一起守好‘钱袋子’。”像李老板这样的商户,如今已成为“反诈日报”的义务宣传员,通过店内张贴海报、顾客群转发等方式,将反诈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形成“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
据介绍,自“反诈日报”推行以来,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辖区电信诈骗发案率环比下降 15%,群众主动举报线索数量上升30%,反诈宣传成效显著。
下一步,赛罕区公安分局将以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为试点,逐步推广“反诈日报”模式,持续织密反诈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