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沙沙 马妍 文/图
在阿尔泰社区的街巷内,居民们总能看到网格员赵洪声夹着调解记录本匆匆赶路的身影。这位扎根基层的“老调解员”,从漏水纠纷到积案化解,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他用“情”“理”“法”三剂“良药”化解基层矛盾,累计调解纠纷580余起,成功率达98%,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赵哥”。
“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解‘法结’,更要通‘心结’。”在赵洪声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的“三面镜子”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法律条文是“规矩镜”,民情日记是“透视镜”,群众口碑是“正衣镜”。赵洪胜以“五心调解法”(即倾听诉求要耐心、调查取证要细心、沟通疏导要贴心、化解矛盾要公心、跟踪回访要暖心)为调解原则,形成独具特色的调解品牌。
在龙兴小区物业费纠纷中,10余位居民因物业服务质量问题而拒缴费用,双方僵持不下。赵洪声先后组织10余次调解会,他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物业管理条例》,逐条解释权利义务,用“法律账本”厘清责任边界。面对居民情绪激动甚至推搡的场面,他始终挺直腰板耐心劝导:“咱们依法讲理,拳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终,居民认识到自身行为欠妥,物业公司也承诺整改卫生、绿化等6项服务。这场“法与情”的双向奔赴,让双方心服口服。
在第二干休所小区2号楼3单元的漏水纠纷案例中,三楼住户家马桶漏水渗到二楼引起纠纷。赵洪声多次登门,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老理儿说到物权法的硬杠杠,又协调军休中心出具房屋维修规范,联动物业制定不扰民施工方案。当他第6次上门时,三楼业主终于答应维修。
蔚蓝家园楼上居民装修时震裂了楼下屋顶墙皮,物业调解6次未果。在社区矛盾调解中心,赵洪声别出心裁组织“茶桌调解”,请来建筑工程师用模型演示震动原理,又让双方互换立场模拟对话。当楼上业主听到“自家”装修队强词夺理的说辞时,顿时红了脸。这场特别的“角色互换”让双方各退一步,当天便达成了补偿协议。
在民生小区4号楼,因楼上业主家长期漏水,楼上楼下两户邻居从争吵演变为“拒不相见”。赵洪声5次夜访楼上住户,既算法律赔偿“经济账”,又打将心比心“感情牌”,最终促成楼上业主主动维修防水层并补偿楼下业主2000元。
看着两家人在调解室共饮一壶茶,赵洪声在日记里写道:“化解矛盾就像修漏水,既要堵住裂缝,更要疏通心渠。”
如今,“有纠纷找赵哥”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口头禅,“洪声工作室”培育的12名“调解员”活跃在7个小区,在赵洪声带领下,不断化解社区矛盾纠纷,促进居民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