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城区人民法院:

构建五维工作体系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报记者 苗欣

自2024年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成立以来,新城区人民法院主动支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设置立案、调解等窗口,选派立案庭干警、特邀调解组织进驻办公,助推物业、供热、劳动争议等纠纷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构建起“稳、研、疏、调、帮”五维工作体系,激活基层法治“神经末梢”。截至4月30日,新城区人民法院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13件,成功化解1607件,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切实减少了当事人诉讼成本,减轻了当事人奔波负担。

“稳”字筑基 构建风险防控矩阵

新城区人民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平台,与新城区工会、新城区住建局等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对涉民生等案件实施“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着力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

针对劳动争议等案件,法院将调解力量向仲裁阶段前移,通过“示范案例+示范调解”模式,引导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在仲裁阶段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维护辖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研”字提效 激活数据治理动能

新城区人民法院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数据分析与趋势研判,整合分析调解案件数据、梳理纠纷易发多发点,深度挖掘5327件案件,形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物业纠纷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揭示服务标准模糊、收费依据缺失等5大共性问题,并联合新城区住建局等部门针对性化解、从源头防治。

同时,建立物业纠纷案件“法官+书记员+调解组织”协同治理机制,以“示范性判例+综治调解”模式,推动物业纠纷案件在综治中心全流程协同化解,助力修复业主与物业公司关系。

“疏”字通络 构建分层解纷体系

新城区人民法院深化繁简分流机制,在综治中心设立速裁快审“驿站”,派驻“1名审判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团队常驻办公。针对适宜调解案件,优先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调解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调解不成的案件则转由速裁快审团队快速审理,实现简案快审。该团队案件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7.3天,物业案件履行率达81%,司法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调”字破题 织密多元解纷网络

新城区人民法院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整合14家专业调解组织和41名人民调解员资源,构建“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立体调解网络。在深化“法院+工会”“法院+妇联”等机制建设的同时,今年依托“代表委员+法院”模式,调处纠纷32件,邀请退休老法官组建的“银龄天平工作室”调处纠纷56件。

“帮”字暖心 打造司法服务生态圈

新城区人民法院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化解“走进来”矛盾的同时,主动“走出去”,通过司法建议、典型案例编撰等举措,为有关部门以多元方式化解纠纷提供规范参考。

此外,与新城区委政法委签署《关于人民法院参与辖区物业服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多部门构建起“预防—调解—诉讼—执行”全链条司法服务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城模式”,切实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新城区人民法院将以“稳、研、疏、调、帮”五维工作体系,持续深化府院联动,坚持矛盾纠纷“主动预防、多元共治”,以法治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