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0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规模化牧场奶牛产后护理要点

□阚国健

一、产后护理的意义

围产期作为奶牛的重要生理时期,不仅是发病率和死淘率高发的阶段,也是奶牛恢复健康和提高产量的阶段。新产牛能否管理好,是牧场年度奶牛单产及利润提升的关键,新产牛的护理又是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新产牛由于从干奶期突然转到产奶期,无论是产犊过程的疼痛应激还是从产奶需要钙的供给平衡,以及采食干物质从粗到精的突然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奶牛生理突然变化从而引起应激,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并积极预防、及时解决,就会给奶牛造成疾病或淘汰。

衡量奶牛围产期管理和产后护理水平的一项很重要的结果性指标就是奶牛产后60天内死淘率,目前国内标准是以5%作为衡量标准,各项产后疾病均发生在围产期,各项疾病的控制也将影响产后60天死淘率。评估围产期疾病风险因素,利用营养、管理和预防策略消除风险因素,是牧场解决牛群健康的根本之道。

二、围产期管理:防重于治

1、提升管理水平:奶牛很多的代谢性疾病是由围产期管理不当引起的。围产期奶牛管理要求要高于泌乳期,对整个围产期的环境保持、密度控制、应激管理、人员操作将迎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保持,提高奶牛采食量、舒适度以及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

2、控制体况:营养与体况对母牛的繁殖机能产生重要影响,分娩时的体况以及产前、产后营养供应是整个牛群获得最大繁殖力和健康度的关键,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应维持母牛适宜的体况,围产期体况评分建议在3.0—3.25。

3、减少应激:包括分娩应激、管理应激、环境应激、转群应激、饲料应激等,经历应激奶牛就会分泌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及肾上腺素等,影响奶牛免疫力和产后恢复。

三、护理流程:群防群控

1、镇痛:奶牛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胎儿或人工接产等原因,伴随着严重的疼痛,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由于新产牛面临着泌乳,如不适时适当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母牛行为、生产性能和产后健康的恢复。

对所有助产牛、早产牛、难产牛、双胎牛、死胎牛注射无抗头孢及抗炎药,缓解产后疼痛,促进产后恢复。

2、灌服:奶牛产后不能自愿采食一定数量的饲料,灌服可以使瘤胃得到填充,帮助产后牛补充营养能量,促进胎衣排出,减少产后疾病发生。

由于胎儿产出,腹腔空间突然变大,瘤胃不能及时得到填充,容易发生真胃变位和其他胃肠疾病,灌服同时加入助消化药、钙制剂、益母生化散、丙二醇等,温水40升一次灌服。

3、补钙:奶牛由于胎儿生长、产犊和产后泌乳消耗大量的钙,而产后的钙动用机制不能适应产后高钙的需要,造成产后低血钙,低血钙后果是产后瘫痪、乳房炎、胎衣不下等代谢性疾病率高发,产奶量下降,死淘率增加。

对所有经产牛产后口服一粒钙剂,12小时后再口服一次,可以更好的补充钙剂促进吸收。

4、子宫收缩:所有产后牛立即注射催产素80—100单位,促进胎衣和恶露排出,促进产后子宫恢复,净化子宫。

四、产后护理:针对重点

1、筛查异常牛只

奶厅观察:查看牛只乳房情况,乳房充盈度、乳汁是否异常、乳房是否有外伤等情况,异常牛做标记,方便下一步检查。

运动评分:在行走过程中观察是否有蹄病情况,行走缓慢或者走路打晃牛只,记录牛号,针对性治疗。

前面观察:观察采食情况,精神情况(眼神是否有神发亮、耳朵是否耷拉、鼻腔是否有异常分泌物),标记牛只,进行全身检查。

后面观察:疼痛表现、是否弓背努责、胎衣是否排出、阴门外伤、瘤胃充盈度等。

2、检查及治疗

观察胎衣:胎衣在产后12小时未排除,确定为胎衣不下,根据牛只实际情况进行治疗。在奶牛左侧尻部标记产犊日期及时间,方便人员观察。

监测体温:监测产后3—10天重点牛只体温,大于39.3℃的牛需要进行直肠检查。

子宫检查:对产后4—10天的奶牛分别进行子宫复旧及产道检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凡是子宫炎评分大于2分的需要进行治疗,注射无抗头孢和抗炎药。

其他检查:发现问题牛需及时按照诊疗程序对奶牛心率、呼吸、血酮、消化系统等方面检查。

标记牛只:对检查出问题牛进行标记,在右侧尻部上使用蜡笔清晰标记疾病简称、发病日期。

五、注意事项:提高效率

1、人员配备:每天至少有4名技术人员做产后护理工作,其中有2名人员要对产后工作掌握熟练,全面掌控产后护理工作的执行。

2、物品准备:将所有护理物品提前准备齐全,如直检手套、润滑剂、治疗药物等。

3、控制时间:遵循“先回牛,先护理”原则,护理完一排牛放一排牛,减少夹牛时间,护理工作应控制在40分钟内。

4、相互监督:产后护理工作不应该由单一部门进行,应该由两个部门协助并监督完成,避免因单一部门工作不认真、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导致产后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影响牛群健康及后续配种工作。

结语:做好新产牛的健康监控与护理,能更好预防奶牛产后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等,使奶牛处于健康持续高产状态,提高繁殖性能,减少新产牛的被动淘汰,充分发挥奶牛的产奶性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