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牛繁殖委员会会议上,圭尔夫大学的Stephen LeBlanc作了精彩的演讲,强调了对围产期奶牛监测酮病的重要性。
当血液中酮体(β-羟丁酸(BHBA),丙酮,乙酰乙酸)的浓度升高时,就会发生酮病。当肝脏无法完全氧化或“燃烧”从储备脂肪中释放的脂肪酸时,血液中的酮体就会升高。对于奶牛来说,酮病发生在泌乳早期,该时期由于采食量不足导致脂肪动员来支持产奶量。
临床酮病可呈现出明显的症状,这包括产奶量下降、干物质采食量下降、粪便干燥以及体况迅速下降。临床酮病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伴随其他疾病一并发生。例如,真胃变位的奶牛通常也患有酮病。疾病的诊断时间不一定等同于它的发病时间。例如,亚临床酮病的发病时间通常先于真胃变位的诊断。
患有临床酮病的奶牛,血液中BHBA浓度高于2.5毫摩尔每升,但这个数值是可变的,并且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明确阈值。临床酮病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大多数奶牛可能患有亚临床酮病,这是一种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血液BHBA浓度高于阈值的情况。根据讨论的结果和奶牛所处的泌乳阶段,亚临床酮病的阈值一般认定为血液BHBA浓度在1.1毫摩尔每升到1.4毫摩尔每升之间。
酮病流行情况
研究表明,平均而言,超过40%的奶牛在产犊后的前两周内至少经历一次酮病。即使在管理良好的牛群中,10%的发病率也很常见。
在大多数牛群中,亚临床酮病的发生率在15%—20%。根据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酮病通常会降低泌乳早期的产奶量。除了对产奶量的潜在负面影响外,产犊后第一周或第二周患有亚临床酮病(1.2毫摩尔每升
更难配种
酮病与繁殖性能下降有关,对配种的影响要比我们认识到的还要大。产犊前后几周的健康情况会影响产犊后至少两个的繁殖性能。在泌乳期的前两周内经历酮病的奶牛,其产后首次接受人工授精后的怀孕率会大幅降低。
泌乳早期的亚临床酮病(1.0毫摩尔每升
现场检测是好帮手
准确的、容易操作的且经济的现场检测可用检测血液、奶或尿液中酮体的水平以监控酮病情况,大多数牛群都受益于每周1—2次的酮病筛查和治疗流程。
很少有管理实践或干预措施可以专门预防酮病。可控变化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畜群本身或牧场管理水平,包括采食空间、日粮供应、移动和分群、热应激、饲料质量、TMR一致性、饮水以及在获得批准的情况下使用莫能菌素缓释胶囊(瘤胃素)。
患有酮病的奶牛要进行丙二醇灌服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0毫升,持续3—5天,然后在最后一次灌服后的第二天再次进行血酮检测。基于酮病的治愈和产奶量情况,几项治疗研究的结论见下:
1.2毫摩尔每升≤血液BHBA<2.4毫摩尔每升,连续灌服丙二醇3天。
血液BHBA>2.4毫摩尔每升,连续灌服丙二醇5天。
血液BHBA>1.2毫摩尔每升,且血糖<2.2毫摩尔每升,在原有丙二醇灌服流程基础上,还要增加使用Catosal(BayerDVM;以补充VB12和磷元素),持续3天。
通常推荐用于围产期奶牛的管理实践可能有助于预防酮病并提高繁殖性能。幸运的是这些“围产期疾病”,例如酮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降低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往往也会降低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从而得到满意的配种结果。
(养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