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佳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情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一转眼,已是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腊月。进入“寒冬腊月”,意味着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一进“腊月”,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人们就要开始“忙年”了。街道两旁,红灯笼高高挂起,五彩斑斓的彩灯点缀其间,宛如星河璀璨,令人目不暇接。走在宽阔的大道上,温暖的灯光映照着行人的脸庞,仿佛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小时候,我的寒假常常在奶奶家度过。临近过年,爷爷买来对联、福字和窗花。奶奶把家中窗户擦得澄澈明亮,冬日暖阳照射着,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拿出窗花,在四角贴上透明胶,踩上小板凳,拿着窗花的手左右摇摆,奶奶在下面指挥着:“再高点,再往右。”我把窗花对准窗户,轻轻地贴上去。红色的光影投射进屋内,满是温馨与喜庆。
“二十八,把面发。”奶奶把适量面粉倒入盆中,加少许酵母,再打入两颗鸡蛋。她用200毫升温水和面,一边倒一边搅拌,先搅拌成面絮状,然后用手揉成团,放进铁盆,盖上盖子,放至温暖的阳光下。那时的我没有学过物理知识,总是好奇地看着铁盆。两小时后,面团发酵至两倍大,内部充满气孔呈蜂窝状。奶奶把面团移到案板上反复揉搓排气直至表面光滑。随后,她把面团擀成长方形,均匀地刷上底油,撒上红糖。再从一侧把它卷起来,切成8份。最后,取两个剂子叠放在一起,中间用筷子压出印,两边翻卷成型,一个好看的花卷就完成了。奶奶起锅烧水,往蒸屉上放花卷,我赶忙跑去计时。二十分钟后,香喷喷的花卷出锅,我顾不上热气,伸手拿了一块,放进嘴里,红糖的香甜与面粉的麦香完美融合,口感松软,香甜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姥姥家、奶奶家都搬到了市内,过年我们照例都要去拜访。除夕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到姥姥姥爷家吃饭。姥爷是地道的东北人,做得一手好菜,其中东北味一应俱全:酸菜冻豆腐,猪肉干豆角,清炖草鱼,红烧茄子,凉拌皮冻,酸菜饺子。伴随姥爷的一声:“开饭咯”,我像接到指令一样,跑进厨房帮大人们盛饭、摆餐具。酸菜经过清洗和切丝处理,保留其独特的酸味和爽脆口感;冻豆腐内部形成蜂窝结构,使得口感多汁且富有弹性;五花肉鲜香醇厚,粉条口感细滑,使整道菜更加丰富和满足。猪肉干豆角作为东北的杀猪菜,在餐桌上必不可少,干豆角经过炖煮充分吸收猪肉的油脂和香味,变得软糯而有弹性;猪肉肥而不腻,软烂适中;两者相互渗透,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姥爷做的清炖鱼是我的最爱,草鱼肉质细嫩,经过清炖后,鱼肉变得更加柔软,轻轻一抿即可在口中化开。汤汁清香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品尝美味佳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亲人,共同迎接崭新的一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和父母伴着鞭炮声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一进门,香喷喷的味道钻入鼻翼,奶奶在厨房忙碌着,我们也赶去帮忙。不一会儿,年夜菜上桌了,盆装碗堆满满一桌。清蒸鲈鱼象征“年年有余”,香菇滑鸡象征“吉祥如意”,卤牛肉象征“扭转乾坤”,油焖大虾寓意“招财进宝”,四喜丸子寓意“团团圆圆”,干煸四季豆寓意“四季平安”,白菜豆腐寓意“百财如意”,红糖花卷寓意“花开富贵”,饺子寓意“幸福美满”。色香味俱全,热气腾腾,香飘四溢。那蒸腾的热气里,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幸福。一家人坐下来,品尝各种美味,举杯欢庆团圆。回忆过去的岁月,畅聊眼前的生活。
晚上八点,春晚开始。晚会节目精彩纷呈,歌舞表演美轮美奂,相声小品爆梗不断,魔术表演精妙绝伦。我们对每个节目评头论足,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喜好。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点亮了整个苍穹。每一朵烟花炸开的瞬间,都好似在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遗憾,也有收获。
守岁时,大家欢声笑语不断,分享着对未来的期许,眼里满是憧憬。除夕就像一场盛大的仪式,让我们告别旧时光,怀揣希望与勇气,迈向全新的旅程。它提醒我,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而新年,永远承载着无限美好的可能。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拜年的日子。天刚亮,我就被父母叫醒,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跟着父母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在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和泥土的芬芳,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和欢笑声。见到长辈,我们会恭敬地鞠躬问好拜年,祝他们幸福安康、笑口常开,长辈们则会微笑着递上红包,并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每到一户人家,都会被热情地邀请进屋,品尝瓜子、糖果、水果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问候,送上新年的祝福。
年味,其实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它让生活多了几分温馨与感动,让人心生暖意。年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对家的眷恋、对根的追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将如影随形,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消逝。